花边

2011年9月17日

“发现北极”第6天:第三期科考进展顺利 已收集到近200个海冰厚度数据

海冰消融的一项重要判断依据是冰块的体积。借助卫星遥感数据,可以很容易知道海冰的面积,但是测量冰块厚度,则是卫星的软肋。卫星最多可以测量出冰块浮在水面以上的厚度,而对于藏在水面下的部分,则毫无办法。以往都是用估算的方式得到海冰厚度值,并不精确。为了弥补这项缺陷,绿色和平科考团队采用实地钻孔测量的方法,可以得到最为准确的数值。

“发现北极”第5天:Hi,北极熊!

北极熊是十分敏锐而好奇的动物,它们可以在50-80公里之外嗅到船只的气味,一路寻来,探个究竟。同时,它又是谨慎的。这头熊走走停停,不时抬起鼻子细细嗅我们的味道。最后,它在离我们船舷大约10米远的地方徘徊不前,从一块浮冰跳到另一块浮冰上,一会又跳回去,有一阵甚至坐了下来,盯着我们看。人和熊,两边都好奇。

2011年9月16日

“发现北极”第4天:飞越北冰洋

仿佛一瞬间,我们就跃升到辽阔的北极海洋之上。原本巨大的海冰,现在都变得像杯子里的油脂碎块儿一样,密密匝匝地漂浮在海面之上,一望无垠。我们不时从极地曙光号上掠过,看到这艘绿色的小船被无数海冰包围着,孤零零地漂浮在北冰洋之上,就像荒漠之中突然冒出一株小小的绿草,令人惊叹。

2011年9月15日

“发现北极”第3天:踏上海冰!

原来,当我双脚站在海冰上的那一刻,会兴奋地跳起来,向船上的人挥舞双臂——这真是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就是这块冰,我站上来了!天哪!我立刻跳起来,狠狠跺了了三下,嘴里叫着:“这是我在海冰上的第一步!”然后又转身冲船上的人挥舞双臂。大家都看着我笑。

2011年9月14日

“发现北极”第2天:朗伊尔的美与凄凉

朗伊尔是一个只有两条街的城。说是城,其实规模也就相当于一个小村子。房屋不超过一百来座,人口不超过2000。由于这里属北极圈以内,夏天极昼,冬天极夜,而且夏天的日平均气温也只有6摄氏度,冬天更是被冰雪覆盖,山上只长地衣苔藓,不长一棵树,所以从地理环境上看,真真是清冷如霜,凄凄惨惨戚戚也。

2011年9月13日

绿色和平工作简报2011年第一期

2010年10月4日至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第12次会议和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进一步承诺特设工作组第14次会议在中国天津举行。此为中国第一次申请承办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展示了中国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一直以来的积极态度。作为长期关注气候变化以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中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环保组织之一,绿色和平在天津会议期间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宣传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呼吁各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发现极地曙光号!

7号下午,我告别了宁静的朗伊尔城,背着大背包一路走向朗伊尔城的码头,等待“极地曙光号”的到来。风势犹如台风一样,非常强劲。幸好背包够重,使我不致于被强风吹走。再往深想一层,这种天气,在海上航行又会是怎样呢?

“塑化”的北极

不少朋友觉得,在北极采集样本听上去真是个不错的工作。那,我要诚实的告诉大家,真实的工作究竟是什么样。在工作的时候,我一直穿着厚厚的裤子,连走路都有困难;还要戴上几对手套保护着双手,使我在撒网和收网的时候不至于被冻僵。这样严峻的工作环境,可谈不上享受吧。

2011年9月12日

“发现北极”第1天:“哈尔的移动城堡”

今天是我登上绿色和平“极地曙光号”的第一天。这艘小绿船,我曾经在图片资料中见过N次,它之于我,一直只是照片上的一个小点。不过今天下午,当我终于飞越了半个地球钻进船舱里时,我惊讶地发现,这个小绿点肚子里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它是“活的”!

“发现北极”第0天:启程

历年来,绿色和平组织的北极科考行动都是全球环保界的大事,也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最直接的努力。今年,我被邀请以腾讯网特派记者的身份,参与到2011年的北极科考中。我将前往见证人类自食的恶果,用自己手中的一杆笔、一架照相机,记录下北极这片纯美地域中,尚存在的,和已失去的。而种种观测表明,现在北极还留存的美好,也会在我们这辈子可以见到的短短时间内,一点点被抽去精血,直至死去。